摩擦起电实验报告 ;了解电的由来;采用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碎纸屑等进行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实验目的:
认识电的由来
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时已发现并记载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提到的“顿牟掇芥”等问题,也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
第一位认真研究电现象的是英国的医生、物理学家吉尔伯特。1600年,他发现金刚石、水晶、硫黄、火漆和玻璃等物质,用呢绒、毛皮和丝绸摩擦后,也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琥珀之力”,他认为这可能是蕴藏在一切物质中的一种看不见的液体在起作用,并把这种液体称之为“琥珀性物质”。后来根据希腊文“琥珀”一词的词根,拟定了一个新名词——“电”。但吉尔伯特的工作仅停留在定性阶段。
到了1733年,法国物理学家杜菲发现,把两根跟毛皮摩擦后的琥珀棒或两根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当两根同种棒彼此靠近时,它们相互排斥,但琥珀棒与玻璃棒则会互相吸引;如果使其接触,二者都失去电性。于是杜菲认识到电有两种:“琥珀电”和“玻璃电”;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干脆把这两种电叫作“正电”和“负电”。他认为,电是一种流质;摩擦琥珀时,电从琥珀流出使它带负电;摩擦玻璃时,电流入玻璃,使它带正电;两者接触时,电从正流向负,直到中性平衡为止。
实验器材: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箱: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碎纸屑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positive charge),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negative charge)。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无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本质上都是使微观带电粒子(如电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转移,而不是创造出了电荷。
3、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最近更新时间:2022-4-22 16:320 评论